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印刷企业转型包装印刷过程中应稳中求进

发布日期:2013-12-0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作者:ahprint
核心提示:书刊印刷早已踏入了饱和期的门槛。为了消除产能过剩的阵痛,书刊印企苦苦寻求新的生路。企业是否涉足包装印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科学决策,理性慎重涉足包装印刷,科学决定涉足哪一类包装产品印刷。

  书刊印刷早已踏入了饱和期的门槛。为了消除产能过剩的阵痛,书刊印企苦苦寻求新的生路。企业是否涉足包装印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企业内外部条件进行科学决策。

  书刊印企转型包装印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前印刷产能过剩并非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书刊印刷上。包装印刷的市场还未饱和,具有一定潜力。随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人们对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随着包装产业的快速增长,必然拉动包装印刷的持续增长。另外,从理论上讲,书刊印企涉足包装印刷可以使原有的印刷设备、技术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发挥。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包装印刷市场虽暂时未饱和,但进入的企业多了,包装印刷的“蓝海”也就变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加之包装印刷虽与书刊印刷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相近之处,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在市场客户开发、产品质量保障、价格和服务等方面竞争不过那些实力雄厚的老包装印刷企业。殊不知,“蓝海”和“红海”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天的“蓝海”会变成明天的“红海”,试图寻找一个永远不变的“蓝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企业若能振奋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合理地涉足包装印刷,可能会杀出一条生存较为长久的新路来。现实中虽有一些书刊印企转型包装印刷陷入困境,但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它的合理性和实践性。

  理性慎重涉足包装印刷。虽然书刊印刷转型涉足包装印刷是首选项目,但要理性、慎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应对之策。这里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正面的如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是书刊印刷领域的明星企业,它坚持主业不动摇,在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力决定投资数亿元于包装印刷,产品定位在国际大品牌的包装印刷上,起点高,标准高,项目启动一年多,效果明显。

  若不经调查研究,脱离实际,冒然涉足包装印刷项目,则可能遭到失败结局。譬如,陕西长盛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书刊印刷为主的企业,并附有酒标、酒盒、小商品包装的印刷业务,日子过得还可以。但企业不满足现状,在整体收购一家国有印刷企业后搞扩张经营,谋取更大发展。2009年投资购买了大型五层瓦楞纸生产线等专用设备10余台,生产纸箱包装产品,试图在包装印刷上踏出一条新路来。虽然在人员、技术上做了调整,在开发客户、拓展市场上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成效始终不佳。

  仔细分析,企业遇到了多重困难:由于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出力大、回报小;购买材料垫付大量资金,而货款回收太不及时,造成资金链断裂;技术上的不专业,市场上的不熟悉,开拓经营的步履艰难;管理粗放造成物资消耗大、产品质量不稳定、废次品增多,最终由微利走向亏损,且越来越严重。在艰难维持了两年之后,彻底退出纸箱包装印刷领域,投资的设备及其占用的厂房将长期闲置,造成了更大损失。这样的教训,各地也都有一些鲜活的例子。

  书刊印企转型包装印刷虽然很好,也有合理之处,但要与企业的技术、管理等能力和水平相适应;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产品发展方向,科学决定涉足哪一类包装产品印刷,是部分涉足,还是重点涉足、整体转型,都要在热情中理智和慎重地对待,调查分析不可或缺,不可操之过急,以使其决策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对涉足包装印刷后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事前要有预测,并有相应的预案予以应对。绝对不能不看形势变化而闷着头一股劲儿地向前冲。企业只有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才能在与时俱进中取胜。走自己的转型发展之路是唯一的选择,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