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拥有50台进口设备的印企为何轰然倒下?

发布日期:2013-12-05  来源:远东包装客户俱乐部  作者:ahprint

  远东点评:从融资角度来看,高比例融资直接加速了千帆大规模扩张的节奏,同时也将其朝着企业死亡边缘推进了一步。超越企业承载力的过度融资为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暂时的资金缓解,千帆长期依靠高负债存活,总有现金流断裂的一天。负责任的金融机构应该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融资服务帮助客户成功。

  出轨的非主业投资

  据同行介绍,鲍某尤其喜欢与金融界、政界人士交往,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于银行资源的经营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并逐渐对资本市场产生了向往。从2007年开始,千帆对外宣传为上市做准备,鲍某频繁接触各大银行、融资租赁公司、港资银行,以设备为载体,筹集多方资金投入工厂,印刷设备的数量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膨胀。然而上市声音传出多年,却始终没有看到企业进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多年来始终只买设备而不考虑购买土地厂房,与投行没有接触,股份制改造也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初步判断刨除融资租赁款,千帆所筹集的资金总额可能超过2亿元,理论上除了正常运营所需的流动资金外,企业可能挪用部分借入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或高风险行业(据同行介绍,鲍某今年在房地产投资上未达到预期回报,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亏损)。

  千帆通过这种激进的方式获取大量现金,多年来不仅陆续从银行端获取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敞口,以填补其业务方向上产生的资金缺口,满足日常运营需要,甚至铤而走险,使用尚在融资租赁期内的设备进行重复抵押或租赁来获取流动资金。

  远东点评:从表象来看,千帆如无其它产业投资,即便其利润极低或小幅亏损,以其当前所筹集的资金规模尚存在维持更长企业运营的可能。而通过财务分析来看千帆倒闭,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第一,过度的财务杠杆;第二,房地产或其它高风险行业投资导致现金流趋紧;第三,银行贷款收紧,致使企业转贷困难,可能出现资金崩盘。印刷企业作为传统的“中间”制造企业,无论从资产规模抑或现金流上来看,不适宜过度利用财务杠杆,需严格控制企业负债水平。同时因为印刷企业利润较薄、积累资本的能力有限,不适宜抽调企业正常生产运营资金进行对外投资。基于印刷企业盈利能力、产品结构及行业的特点,需尽量避免过度的资本化包装盲目追求上市。

  难以承受的高负荷运转

  拥有如此众多的印刷设备,背负如此多租赁款、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决定企业须提升生产效率、把管理发挥到极致。反观千帆,我们却发现其在生产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始终处于高负荷运转。

  千帆在生产管理上盲目追求以量取胜,重“量”不重“质”,在生产线上也缺乏对生产流程的有效控制,导致生产秩序混乱,设备产能无法充分发挥,产品品质下滑,逐渐丧失了高品质印刷品的生产能力,整体客户结构偏低端。对于一家拥有近50台主力印中设备的中大型印刷企业,若生产管理上不追求精益求精,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反观现今欧美及日本印刷企业,越来越重视生产管理、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而不是追求印刷机数量的增加。

  远东点评:我们应该学习丰田的精益管理,精益求精、降低内耗、提升效率,达到效率最大化。作为印刷企业管理者,除了提升业务能力外,还需重视企业的生产管理能力,高投入需要高产出,不切实解决高负荷运转的问题,将是企业难以承受之痛。

  结语: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福州千帆破产风波中,远东虽未牵扯其中但仍心有余悸,行业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前车覆、后车戒,希望我们对千帆事件的抽丝剥茧能为客户以及我们自己拨开迷雾,危机面前谁都没有特权,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

  千帆的倒闭看似是偶然,其实又是必然,业务市场定位的短视、过高的财务风险和内耗严重的生产管理,千帆这场仗其实从一开始就输了。反思千帆的成败,给予印刷企业的警醒就是要始终脚踏实地、通过扎实的内部管理、合理的市场竞争和稳健的财务结构才有可能带来企业的永续经营。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为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注入资金,才是金融机构彰显行业责任的体现。量体裁衣的金融方案可以助力企业成功,而不符合实际的“融资大餐”只会令企业急速燃烧直至耗尽。如何做到既不激进又不保守,既能帮助企业抓住最佳发展时机,又避免企业投资过度突发资金链断裂……这是每一个具有行业责任感的金融机构的必修课。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十年弹指一挥间,千帆从山谷到山峰最终跌落谷底,作为目睹者也恍如经历了过山车一般。一家优秀的企业,永远都不仅仅是利润上的赢家,而应是具有远见的先驱,时刻不忘头顶上方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