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相闻的农家印刷厂
与其说这是一家印刷厂,不如说这就是一户农舍。张德文的厂子就是他的家,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也没有嘈杂的工人说话声,静的连鸡鸣声、远处的狗叫声都能听得到。
走进屋子,才发现这里与其他农家的不同,墙上挂着许多锦旗,从2000年起到现在,几乎每年都有人送。
堂屋很大,几张桌子连在一起,上面整齐地码着印好的页面,一名女工来回地分页,因不能分神,别人的交谈她充耳未闻。张德文家的每间房屋都充满着手工印刷的痕迹,有的房间是他用来制版的,有的房间是用来印制的,每张床上都堆满了印刷品或宣纸。
他雇佣的工人都是周围的农民,农闲时来干活,平时就只有小姨子一名工人。 “最忙的时候,要雇20多个人。 ”张德文告诉记者,2000年到2007年是家谱修订的高峰期,但是会手工印刷家谱的人非常少,所以他接的活很多。
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
张德文的技艺是祖传的,他的爷爷当年就是一名优秀的印制家谱的人。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修家谱的事都还很少被人提起,但是在90年代末期,又有人开始准备整理家谱,张德文便抓住时机,开始了他的事业。
印制家谱有五个环节,打稿子、制版、印刷、分页、装订,每个环节都是纯手工完成。“劳动强度不大,但是非常繁琐,需要绝对的细心。 ”张德文是厂长,也是技术骨干,打稿、制版这样的核心活都由他自己来做,分页这样需要细心但没技术难度的活,则雇人做。
家谱是要世代相传的,算是历史资料了,有着“千年寿纸”之称的宣纸则是最合适的纸张,但是宣纸柔软,机器无法抓取,只能手工操作。
张德文早些年是利用铅字来印刷的,当时他为一宋姓人家印制家谱就是铅字印刷,传到香港后,香港人很惊讶,2000年有人特地寻来让他印制家谱,可惜那时铅字已经配不齐了,生产铅字的工厂也已倒闭,他只能用丝网印刷替代。
费时劳神的家谱制作
“手工印制家谱看着不累,但是非常劳神。 ”张德文今年48岁,但是头发脱了大半,他说每天制版后,头发都竖起来了,“神经高度紧张。 ”
每一份家谱,要先打稿子,然后制成版面,“一个字不能错,辈分、姓名、出生年月日,要一遍遍地校对。 ”张德文介绍,印制一份家谱,一般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打稿、制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天要花十几个小时坐在那里,一天下来,累的眼睛都睁不开,颈椎疼。他曾为一黄姓印制家谱,那个家族上谱的有4万人,张德文做了4000多张版,整整用半年时间,成品装了两大箱子。
印刷的时候要两个人协同工作,一个人印,另一个人晾。晾干后,整理好就等着分页。张德文的小姨子李永利在这里工作多年,手法娴熟,但她分页时也不敢分神,一页分错,就要全部归位,重新再分,“每一环节都要细心,所以我们这不开电视、不开收音机。 ”
“手工印刷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干了,盈利少,费时间。 ”张德文告诉记者,但是他却很喜欢这门祖传技艺。
今年上半年,裴老要印制家谱以及家训等书册,因为是用宣纸,所以找不到能印制的印刷厂,后来经人介绍,来到肥东王铁找到了张德文。几个月后,印好的家谱被以收藏珍贵文本以及资料为主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其纯手工印制的过程便是收藏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