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清的合作模式
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与媒体合作,是手机淘宝客户端的又一次大普及——合作报纸上的二维码只能用手机淘宝客户端扫描;如果这条路走得通,纸媒无疑会成为阿里争抢O2O(线上到线下)入口的重要平台之一。因此,阿里看重的并不仅仅是此次合作所能带来的下载量与流量,他们更在乎的是媒体电商背后的生态链。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将会建立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媒体能清晰地看到报纸上刊印的二维码被扫了多少次,以及最终达成的交易量。“码上淘”项目负责人将之形容为“一个系统两把钥匙”,并透露,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没有问题。
而对于媒体电商生态链中的众多淘宝卖家来说,媒体也会成为一个全新的促进商品销售的平台。并且,这个平台有足够大的公信力,媒体的忠实订户对于自己所青睐的媒体上展示售卖的产品有更高的信任度。
截至记者发稿时,手机淘宝公布的数据显示,“码上淘”上马3天后,“80后”“90后”成为主力人群。参与扫码的用户中,92%是淘宝的二星以上用户,25岁~31岁年龄段占总用户比例为35%;27%的用户是18岁~25岁的“90后”;还有19%的用户为31岁~36岁之间。
针对上述数据,有业界人士认为,移动时代报纸读者的迭代更新,并非难以跨越的门槛。“如果‘码上淘’今天放的是名牌化妆水,明天秒杀的是潮流数码产品,时间一长,年轻用户不难养成这样习惯:在阅读新闻获得资讯的同时,也会翻翻报纸上的网购商品目录。”甚至有观点认为,提供电商平台的增值服务有可能让报纸的读者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
“码上淘”项目负责人透露,目前“码上淘”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成效,4天的秒杀专场过后,阿里与6家媒体的合作仍将持续,与更多城市更多纸媒的合作洽谈也在进行。“‘码上淘’并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对于报纸用户习惯的培养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会和报社探索出更完善、更符合用户体验的合作方式。”在其构想中,报纸将成为散布城市各社区、各家庭的移动商品橱窗。
业界观点
建议双方变为股权式合作
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成为当前互联网行业和传媒业发展的两大关键词,无论是对阿里巴巴来说,还是对传统媒体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从阿里巴巴方面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O2O(线上到线下)成为运营模式的关键,与拥有微信这一巨大杀伤力产品的腾讯相比,阿里巴巴的差距不小,亟须采取各种措施来追赶。
从传统媒体来看,向新媒体转型已实验多年,尽管媒体纷纷采取各种方式触网、触电,但是整体效果不佳,关键在于线上能力不足,无论是用户、平台还是技术方面都有较大短板。
而阿里巴巴和传统媒体恰恰能在O2O上形成有效互补:阿里巴巴拥有强大的线上资源,形成了有效的商业系统;而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其长期以来积淀的、覆盖特定区域的密集的线下资源。双方的有效合作,无疑能够弥补传统媒体的线上劣势,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则可以节省其自身并不擅长、且花费不菲的线下“地面推广”,线上和线下资源打通有望真正实现O2O的布局。
此次合作能否成功,关键还是要看合作主导方阿里的诚意与投入的资源。
整合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关键是大数据平台和移动互联平台。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平台是电商的基础,而手机更是移动互联的关键入口,因此这次合作的关键资源都掌握在阿里巴巴手中。据了解,阿里巴巴在此次合作中将向传统媒体开放一定的后台数据,但最为宝贵的资本——数据资源毕竟还是掌握在其手中,阿里究竟能向传统媒体开放多少还是未知数。
而阿里巴巴的开放程度将会决定传统媒体的资源投入力度。如果阿里巴巴投入的资源不足,势必会影响本就利润下滑的传统媒体的投入意愿和投入力度。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从提供内容到提供商品,传统媒体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现状。但仅凭几家主流传统媒体是远远不能达到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这样的求变不是仅凭传统媒体的一己之力就能左右的。毕竟电商市场到处都有阿里巴巴的影子,他们强大的价格、平台、技术等优势主导着电商市场。此次合作的关键是如何利用阿里巴巴的平台锁定和吸引用户,这就需要阿里巴巴和传统媒体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毫无疑问,目前这种松散的“分成”方式并不利于双方的深度合作,建议双方应在合适的时机,变松散式的合作为股权式的深度合作,到那时双方才能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
当然,尽管双方合作仅仅是一个开始,且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嫁接互联网成熟商业模式之一的电商业务,对传统媒体而言仍是重新挖掘其资源优势及价值的良机。在报业寒冬异常严酷的当下,任何传统媒体值得一试的全新业务模式都应该鼓励和支持。不管是谁在求变,都向市场传递了一个积极的合作信号,而发展得好,更会带来读者得实惠、阿里巴巴得市场、纸媒得机遇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