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转型或将成为今年快印业发展要点

发布日期:2014-05-23  来源:中研网  作者:ahprint
核心提示:一直以来印刷就和包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自己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转投包装行业,而且行业门槛也比较低。与此同时,包装行业也有着自己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可靠。当你的转型正好遇上行业的产能过剩,那么作为新入行的小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并不能实现咸鱼翻身

  一直以来印刷就和包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自己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转投包装行业,而且行业门槛也比较低。与此同时,包装行业也有着自己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可靠。当你的转型正好遇上行业的产能过剩,那么作为新入行的小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并不能实现咸鱼翻身。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服务领域、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严重冲击传统印刷领域,使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对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如何进行转型升级产生了困惑。

  书刊印刷与包装本就是一对孪生兄弟,随着人们对书刊越来越精美的印制和装帧要求,这二者越来越趋同。因着这种“血缘关系”,书刊企业转型做包装看起来是那么地顺理成章。“书刊印刷企业转做包装,本身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制品包装委员会秘书长刘寿生如是对说。持有上述观点的专家不在少数,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顾问曹凤翎也同样认为,书刊印刷企业转做包装从技术上而言,入门时只需配备印后设备即可,并无太大障碍,甚至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刘寿生甚至表示,面对书刊市场下滑的现状,书刊印企转型做包装是第一选择。

  然而与专家们的一致看好所不同的是,包装企业的态度截然相反。“目前包装行业已经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很多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做包装,我认为这有点不正常。”采访中,达成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惠忠的第一句话便语出惊人。

   张惠忠对于目前市场上书刊印刷企业纷纷转做包装的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目前包装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企业一般只能开工50%,活得好一点的企业也不过70%——80%,我认为书刊企业一窝蜂地改行做包装,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同样对于很多盲目进入的企业而言,这也是不可持续的。”张惠忠道出的这组数据与人们眼中“遍地黄金”的包装行业似乎大相径庭。

  北京合益包装容器有限公司经理鲍新春也表达出了同样的观点。鲍新春以2013年北京市在册的1600多家印刷企业为例,他表示,如果这上千家印刷企业都同时来抢包装市场,只会带来市场的混乱以及企业没有利润的恶性竞争。“蜂拥而至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业的重新洗牌。”并且,在鲍新春看来,即便包装行业好进入,但做好很难。尤其是高端包装市场,如若企业实力不足,即使是转型也只能局限在“小打小闹”阶段。

  对于这种观点的交锋,北京华宇信诺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家华的观点则颇为中立。他表示,一方面,未来书刊印刷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而包装印刷市场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就区域发展来看,包装印刷市场局部地区并不饱和,与国外相比,国内发展慢,与南方来比,北方发展慢。因此正带领着华宇走在书刊转做包装路上的王家华认为,既然市场有转型空间,那么唯有顺应这种潮流,企业才能发展。

  在印刷包装行业,设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那么当书刊印企转型做包装时需要做哪些硬件准备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和企业的观点此次表现出了一致的“保守”——切忌乱投资。

  “千万注意不要乱投资,能沿用的设备继续沿用,甚至可以买包装材料回来加工,能不添置设备就不添置。”刘寿生如上建议。

  曹凤翎也说:“也许我过于保守,但是我认为开始步子还是迈得小一些比较稳妥,能不买就不买,必须买就从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机入手,逐步扩大。”

  企业也持同样观点。以北京合益为例,多年来致力于深耕北京及周边食品包装市场的北京合益拥有着诸多食品制造巨头的大订单,年产量达到亿万个包装盒。然而为了保住食品包装最重要的安全关,不盲目扩张是北京合益一直坚守的经营策略。“与其花几千万元买设备,光顾着扩大规模,不如把产品做精做细。”鲍新春说。

  买不买设备?买什么设备?在华宇转型做包装之初,王家华也经历过如上的纠结。回忆当初的心路历程,王家华的经验是,从设备的功能补充上入手来考虑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转型升级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企业在决定的同事一定慎之又慎,即使业内的成功者更是不胜枚举。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