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山东纸企领跑全国 严标准逼出企业竞争力

发布日期:2014-06-1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ahprint
核心提示:环境标准加严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山东造纸企业用1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淘汰落后、改造升级的重要契机,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机遇。不仅是造纸企业,在山东,凡是涉水、涉气的企业,都感受到了来自更严格地方标准的巨大压力。

  环境标准加严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山东造纸企业用1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淘汰落后、改造升级的重要契机,也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机遇。不仅是造纸企业,在山东,凡是涉水、涉气的企业,都感受到了来自更严格地方标准的巨大压力。

  严格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又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什么?在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调节下,山东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全省流域水环境质量已连续11年持续改善。2013年,山东省GDP突破5万亿元,COD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4.5毫克/升和1.04毫克/升,比2012年分别改善3.3%和6.8%。本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关注造纸行业的蜕变之路,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标准的倒逼作用。

  “这么严格的标准,不是要把企业逼死吗?”从这样的疑问和不满,到今天山东造纸企业在行业市场上叱诧风云、领跑全国造纸业;从曾经外排废水COD浓度450毫克/升,到现在降至60毫克/升左右,废水里能养鱼,听起来像是神话的事实;从恶名昭著的“白纸黑水”,一家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到现在污染治理水平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造纸企业拉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当地百姓……山东造纸企业的脱胎换骨,受益于2003年3月发布的《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加严的标准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倒逼这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发展壮大。

  探索、发挥标准引领作用

  把污染重、排水量大的造纸业当作山东省实施地方环境标准的突破口,200多家企业剩下十几家“现在10年过去了,山东原有的200多家制浆造纸企业还剩下十几家。单看数量,好像这个行业真的不行了。但是山东造纸行业的规模和利税分别是10年前的2.5倍和4倍,高居全国同行业前列,而且股市上活跃的造纸企业,差不多都是山东的。”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这样表示。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山东省有着独特的省情:人口密度比较高,自然降水比较少,经济总量比较大,发展速度快,但结构偏重,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COD排放量均高居全国前列。

  这样的省情,该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在出台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之前,山东省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包括淘汰落后生产线等方式。

  自1996年开始,山东省通过行政手段先后关闭了年产5000吨以下的草浆造纸生产线384条,1997年关闭了年产1万吨以下的草浆生产线27条,1998~2002年又进一步关闭了年产两万吨及以下的草浆生产线61条。

  大规模关停也带来很多后续问题。据初步统计,山东省仅2001~2002两年间关闭的41家草浆生产线,就报废固定资产十几亿元,造成数万名职工下岗,给当地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

  即使如此,2002年,造纸行业COD排放量仍占山东省工业总排放量的51.4%,但其GDP贡献率仅为3.4%。

  如何立足山东省情,既改善环境质量,又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成为山东省环保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只有创新思路、敢想敢干,才有出路。标准的引导作用在此时得到了重视。

  张波说:“我们试图探索一条发挥标准引导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新路子。因此,我们开始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把污染重、排水量大的造纸业当作山东省实施地方环境标准的突破口,因为造纸业是水污染第一大户。我们计划用8年时间,分4个阶段,逐步实现从行业排放标准向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

  如何应对各方质疑?

  不是一下子制定一道高门槛,而是分4个阶段、利用8年时间,逐步加严标准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一经提出,就引起山东省经济主管部门甚至环保部门内部的质疑,引发了激烈的观念碰撞。

  质疑的声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种声音认为,制定行业标准首先应当考虑标准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如果不具备可行性,制定这样的标准有何意义?

  另一种声音认为,山东的造纸企业与其他省市的造纸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若实施严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必将使得山东企业的成本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002年,山东召开由全省造纸行业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分析行业污染导致的严重形势和山东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面对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山东省环保部门坚持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总有一天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山东不能永远容忍河流里没有鱼。编制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公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要性,还要兼顾行业的经济技术可行性。山东省不是一下子制定一道很高的门槛,让企业难以跨越,而是分4个阶段、利用8年时间,逐步加严标准。

  2003年3月,山东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地方行业标准——《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3年5月1日起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420mg/L(当时国家标准是450mg/L),向行业发出一个标准即将加严的明确信号;第二阶段(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第三阶段标准,草浆造纸外排废水化学需氧量为120mg/L,不及当时国家标准的1/3。

  据测算,通过实施这项标准,第一阶段,山东省每年可以削减COD排放量2.25万吨;第二阶段可继续削减COD排放量5.85万吨;第三阶段可以再削减COD排放量4.05万吨。

  会把企业逼死吗?

  标准制定从质疑到赞成,激烈交锋后终获支持,企业主动加压实现脱胎换骨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显著,但出台过程却一波三折。

  2002年5月,山东省组织召开第一次标准逐步加严的评审会,会上的争论异常激烈,最终因部分专家、部门的不理解、不支持未获通过。

  但山东环保部门并未因此气馁。为使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准能够通过、颁布并实施,他们深入调研,以详实的数据结合造纸行业现状,耐心地向相关部门、企业和质疑者反复阐述、分析标准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经过长达5个月的激烈交锋,2002年10月,在山东省第二次召开的标准加严评审会上,终于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

  作为行业代表之一,太阳纸业副总经理李纪飞参加了那次会议,对当时的思想斗争至今记忆犹新。“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等于把企业都逼死吗?”当时,参会的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但最终,李纪飞还是对加严标准投了赞成票。

  “有一次,兖州市环保局组织化工、造纸等企业负责人去看微山湖的状况。我们乘船进入微山湖后,不禁吃了一惊。当时的湖水就像一湖酱油,水质没法看,味道更是难闻,腥味里夹杂着臭味怪味。渔民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人在湖里打鱼摘莲采藕,孩子们在船上上课,湖里度日,湖边打个压水井当饮用水,提上来的水都是红色的。看了这些,所有人心里都像压上了石头,沉甸甸的。一边是严苛的排放标准,一边是渔民的生存环境,如何抉择?再三思量,最后我还是投了赞成票。”

  而这一标准在2003年出台后,山东各大造纸企业就直接瞄准了2010年的标准要求,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手段实现了升级换代,整体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工艺甚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3年引导性地方标准实施以来,山东没有用行政手段关闭任何一家造纸企业。

  张波说:“没有真正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标准、技术和管理。我们创新实施的一系列污染物排放标准,真正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明显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两高’行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不做落后生产力的保护伞

  从行业标准过渡到流域性综合排放标准,取消高污染行业排放特权继《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实施后,山东省又连续发布实施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印染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是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重要一步。

  但在污染物集中排放流域,即使所有排污单位排放都完全达标,水体质量与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对此,山东省环保部门认为,行业排放标准过宽,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给了高污染行业一定的排污特权,允许它们占用更多的环境容量资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这样做具有合理性,但如果长期不变,就会成为落后生产能力的保护伞。

  在此背景下,山东省开始探索如何逐步实现从行业排放标准到流域性综合标准的过渡。

  山东省综合分析后认为,国家对南水北调沿线的水质要求非常严格,为确保南水北调尽快实现Ⅲ类水质的目标,需要按照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也就是说,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在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水体环境容量之间能够反映输入输出关系的排放标准。

  自2006年开始,山东省先后组织编制和发布实施了《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599-2006)等4项地方流域性排放标准。南水北调沿线自2006年3月1日起、小清河及省辖海河流域自2009年7月1日起、半岛流域自2010年1月1日起,流域内所有企业将全部执行统一的排放标准。

  至此,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实行了最严格的水污染物统一排放标准,高污染行业排放特权成为历史。

  “巧用环保力,可以促进大变革。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是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张波说,他告诉记者:“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要把握必要性、预见性、引导性和强制性。必要性,就是要把握大势,用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统一思想;预见性,就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提前若干年科学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引导性,就是制定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政策措施,引导工业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制性,就是确定的政策措施必须依法坚决予以实施。”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