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两个行业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5.7%和利润总额的69.2%。虽然同样面临着受众阅读习惯、购买习惯改变等带来的挑战,两行业通过业态转型升级、经营结构调整实现了稳定增长。印刷发行业有怎样的发展亮点,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好的发展建议?《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印刷发行界有关人士。
印刷复制:在需求变动中调整结构
印刷复制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60.8%,目前仍是新闻出版业的支柱产业,并保持着稳定增长。“我国印刷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在于经济社会需求,内部动力在于创新满足需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王岩镔分析说。
市场需求在增长中产生变化。《报告》显示,除图书出版总印数增长4.9%外,报纸总印张降低了5.1%,期刊总印数下降了2.3%。“这些数据说明,对于以出版物印刷为主的企业来说,转型问题更加迫切。”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剑毅如是说。王岩镔希望书刊印刷企业不要再用传统眼光看印刷、找订单,“随着宏观经济的换挡升级和稳中向好,会创造更多的印刷市场需求。例如,中小学教科书需要采用绿色印刷,多品种小批量专业图书需要采用数字印刷,网络购物等电商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包装印刷服务等。”
印刷企业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黑白印刷产量较2012年下降0.1%,彩色印刷产量增长55.2%。“虽未感到变化如此明显,但这是符合发展趋势的,一是因为高品质书刊和商品包装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印刷企业在产值较低的黑白印刷方面积极性不高。”沈剑毅分析说。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晓东表示,印刷业想要挖掘市场潜力,需要将观念由“以生产为中心”变为“以客户为中心”。在当前环境下,领袖型、规模型印刷企业应该多选择转型动作;中小印企则更需要进行企业升级,继续通过成本节约、效率提升,摆脱困境。
骨干特色企业的综合实力继续壮大。今年的《报告》比往年新增了印刷上市公司经济效益的测算与评价,10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较2012年增加162.4亿元,增长39.0%。对此,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双儒表示,目前我国印刷业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机制基本形成,规模以上的印刷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以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为例,它们自身成长健康,在通过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等方面引领辐射作用明显。
国家级印刷产业基地(园区)发挥集聚效应。张双儒分析,国家级印刷产业基地形成了先进、高端企业的产业集群,是印刷业发展的亮点。基地逐步发挥配套和支撑作用,推进企业融合发展。例如,赣州吉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因为临近广东、福建,作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效明显;上海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则借助国家绿色转型产业政策,吸引了技术应用方面比较领先的企业。
出版物发行:在向好环境中发展特色
挥别2011年出版物发行利润下降的阴霾后,出版物发行业在2013年延续了2012年整体效益改善的发展势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率双双突破12%。图书零售金额与数量的增长也反映出实体图书出版与销售仍存在一定发展空间。
多种因素促出版物发行稳定增长。对此,王岩镔表示,一是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工作,国家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农家书屋工程、中小学图书馆改造提升、公共图书馆扩建等大型项目对市场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二是社会读书氛围和人民群众读书习惯在逐步形成和培育中,由于深度阅读需要,人民群众的购书热情不断上升;三是发行单位围绕读者需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四是图书批发和零售环节免税政策、实体书店扶持政策等为发行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五是出版物市场进一步净化。
一些发行集团业绩突出,成为发行业增长的主力。《报告》显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2013年新增的两家“双百亿集团”之一,总体经济规模跃居同行业第一。“传统业务的增长是因为企业内部改革创新,进行经营结构转型、提升管理能力。”安徽新华董事长、总经理曹杰认为,企业在正确认识市场变化趋势的同时了解自己,才能提升实力。安徽新华提出两大战略举措,继续推进改革创新:一是传统主业的提升转型,二是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两轮驱动,逐步打造文化消费、教育服务、现代物流、综合商贸、文化地产5个产业集群。
结合自身的创新突破越发重要。“我们在近年发展中一直着力于增加读者购书时的体验感,简餐、咖啡、果饮、签售、讲座、文化沙龙,让读者在休闲时光享受到更愉悦的文化消费。”大众书局创始人缪炳文表示,实体书店近年更注重挖掘自身资源,并使之更加特色化。希望政府在对有创新发展的民营实体书店设立专项定向基金之外,在牵头举办读书节时开放邀请更多的民营书店参与,专设分会场甚至主会场,增加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