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视点 » 正文

如何看待当前印刷业形势

发布日期:2014-11-04  来源:海达广告  作者:ahprint
核心提示:印刷业经营者需审时度势。唯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行业形势,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实施积极应对
    印刷业经营者需审时度势。

    唯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行业形势,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实施积极应对。印刷业走到今天,其大势可用三句话概括:

一、“要想发,搞印刷”的时代已经过去,纯印刷生产迈入低谷,遭遇诸多困难,举步维艰。
纯印刷生产是指单纯靠来料加工承印活件的制做方式,其特点是印刷品种少,经营项目单一,对订单的依赖性强。它是传统印刷的主要表现形式。
纯印刷生产最舒坦的日子是在上世纪80年代,余辉延至90年代中期。那时印厂少、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下,薄弱的印刷产能面对充足的业务订单,导致供不应求,卖方市场,工价高抬,效益明显,产出大于投入,积累迅速形成。故有人感慨道:“要想发,搞印刷”。

    但花无百日红,大约只过了不到20年,中国印厂数量猛增,设备改善,技术水平提升,印刷产能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市场业务支持程度,使得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工价压低,效益下滑,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产生积累缓慢,情况来了180度的大转弯。合肥包河工业园一位颇有名气的民营印企董事长,在谈到投资变化时深有感触:“过去买一台海德堡,一年就能收回投资,现在十年可能也挣不回来”。于是,又有一种戏说产生:“想让谁不好过,就劝他做印刷”。

    造成印刷业境地前后对比两重天的关键因素都是产能,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前严重过剩的印刷产能,让纯印刷生产饱受其苦,困境接二连三出现:

    僧多粥少,恶性竞争。价格战此起彼伏,使本来已经很微薄的利润空间又被挤压,利润率高于5%的印品寥若晨星。有的企业甚至负盈利生产,为的是保住工厂尚能开工,人员还在。
资金短缺,入不敷出。很多厂囊中羞涩,被迫放缓了技改速度,新设备可望而不可及,生产自动化程度迟迟不能提高,大量用工又提升劳动成本,雪上加霜。

    缺乏信心,退守印刷。合肥一家老牌商务印企连续卖掉两台海德堡对开机,机组人员减至9人,把钱腾出来与朋友合伙做起了餐饮业。安徽省第一轻工业学校开办印刷班多年,一度桃李满天,去年却因生源枯竭而终止办班。某省一家出刊十几年且具有CN刊号的专业印刷媒体,经主办方决定改刊转向其他领域,原因不言自明。

    安徽印刷界虽然没有发生印刷厂整片倒下的状况,但除少数吃垄断性业务饭的厂家外,凡参与市场竞争的纯印刷生产企业普遍感到经济拮据,回天无力,事实不争。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我国印刷业增速自2012年首次从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即9.6%后,继续呈放缓趋势,也证明了业界举步乏力。这种局面还要持续多久尚难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解决的办法不能依靠政府作为而是需要遵守市场法则,通过优胜劣汰和强存弱亡达到供需平衡。

二、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离不开印刷业,印刷市场仍有活力,印刷产业依然属于朝阳产业。

    事物在运行中生死有常,不足为奇。传呼机曾被人们广泛使用,但很快就成为历史。安徽旭日光盘公司开业时省委书记亲往视察,但结局并没有象它的名字那样富有朝气。纯印刷生产自德国爱登堡发明铅字活字印刷,百年建功立业名垂史册,不料今逢险阻,难以为继,会不会也要遭遇“滑铁卢”?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的是,印刷并未处于绝境,相反仍具巨大生存空间,这条路还是一条阳关道,突出表现在四大方面:

    包装印刷前景广阔。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货要包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包装的货物日趋丰富,包装生产成为无法遏制的客观需求。任何包装都要加图文注释,包装与印刷必然相得益彰。在安徽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印企中,90%是包装企业。

    出版物印刷生命坚强。虽然纸质出版物受互联网、多媒体和电子书刊冲击江河日下,一般图书更遇四面楚歌,库存大量增加;但以教材教辅为代表的教育类图书和少儿读物经久不衰,销量可观;精装特别是豪装图书作为礼品馈赠或艺术品观赏,已成为新的时尚需求;多品种、小批量、短版化的科技、医药图书,在农家书屋找到伯乐;报纸尤其是都市类商报、晚报至今仍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每天必读之物;专业类和文摘类期刊读者稳定;数字出版物取代纸质出版物在中国将会路漫漫兮遥远,两者并存的局面持久。

    商务印刷展现生机。包括房地产和酒馆、饭店、茶肆在内的各类商家的宣传品、画页充斥市场;电器销售附带的使用说明书和保修单随机一册;广泛应用于服装、鞋类和小百货的标签须通过印刷制做。商务印品五彩斑斓,投放简便,成为当今世界装扮生活的有力助手。

    塑料印刷限而不绝。限塑令颁布多年,事实上塑印未断。在受众面极广的菜市、超市和商场,各种规格不一的印有文字和图案的塑料袋仍在大量使用,消费者对此习以为常。现实生活中,生鲜物品和小商品售后必须装袋,非纸即塑,纸袋远不如塑袋制做方便。以塑印闻名的安徽桐城依然红火,其包装基地稳固不变。这在一定意义上验证了存在即为合理的道理。
展望未来,毋庸置疑地说,虽然我国印刷业增长速度可能继续放缓,但印刷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还会不断递增而不是逐年下降。只不过创造印刷产值的主力将不再是纯印刷生产,而是从传统印刷脱颖而出的各种新型印刷。

三、纯印刷生产必须跳出传统框框,向新型印刷方式转变,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之地。

    世上万物,变是绝对,不变是相对。即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每天日出日落,周而复始,仿佛永远不变;但经探索宇宙起源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预测,这个被大气层厚厚裹着的椭圆形物体在数千年后也会毁灭,人类须于此前找到并迁往另一个适合居住的星球。印刷业更不能例外,要以变应变、脱胎换骨,用新的经营业态和方式迎接时代的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否则势必落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纯印刷生产如何创新以获生机?不妨通过皖地印企的五种初步做法,寻求一些启示:

    市场定位创新。安徽印企年销售收入的冠、亚军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天翔高新特种包装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居然都是地处偏远山区。究其原因,是其市场定位有别于传统印刷常见的雷同,主打产品新颖独特且附加值高。“黄山永新”专门承印净化等级顶尖的以镭射镀铝为工艺的世界知名食品和药品包装,如“雀巢”、“西安杨森”等。“安徽天翔”则专做烟卷在过滤嘴那一段的包装用纸即烟用接装纸印刷生产,包括“箭牌”、“骆驼”在内的中外名烟所用接装纸均系产自该厂。两厂产品的共同点是业务稳定、生产无淡旺季、货款回笼快、品质要求高。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市场定位,让两厂身在山中却“风景这边独好”,只是同仁匮乏,参与行业活动少,犹如“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

    合作模式创新。一些老印厂有地块,但缺乏资金;如果能与资源相反的其他经营者合作开发盈利项目,就有可能致富。合肥义兴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拿出紧靠贯穿合肥东西的繁华大道的地皮,由房地产商出资,共同兴建沿街门面,结果所建楼盘包括厂区内的房屋被购、租一空,合作双方按股份分红。印厂用这笔钱改善员工福利,补贴生产所需,企业获得稳定发展。该经验被所在区政府称为“义兴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合肥杏花印务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照此模式兴建由两幢高层写字楼组成的“杏花广场”,预租售情况看好。

    产业结构创新。改变来料加工的单一面孔,经营轨迹渗透行业之外,有利于印刷业态走向多元。合肥华云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在抓好综合性印刷生产的同时,致力于民俗文化发掘,果断收购了肥西三河古镇一座废旧塔楼,重新装修后更名为“国粹楼”,将所收集的元代以来近千件民间文物陈列其中对外开放,既宣传了民俗文化知识,又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该楼现已被当作古镇标志性建筑,获准为安徽第十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莅临三河,也曾登楼观看。该厂在厂区又开工兴建了一幢11层综合楼,除用于扩大生产外,还将打造合肥最现代化的保龄球馆及乒乓球、羽毛球等赛场,全部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体育锻炼场所。

    经营手段创新。受市场风云变幻影响,在有些情况下,酒好也怕巷子深。传统印刷靠业务员招睐业务或守株待兔的做法,只能事倍功半。合肥远传纸制品有限公司广建电商团队,通过淘宝网操作,用最快速度和最简捷的方式宣传产品、实施交易、沟通往来,独家推出“纸杯2千只起订”业务,改变了纸杯高起数订制的行业格局,解决了中小企业订做纸杯难的问题,收到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明显效果。仅四年时间,该司的广告纸杯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部分出口欧美、中东和日本等国,拥有稳定客户4万多个。“远传”成为安徽运用互联网,实施网络印刷的首个“吃螃蟹者”。

    生产技术创新。安徽联众印刷有限公司一改多年的模拟印刷方式,用9台富士施乐和1台惠普组成的数字印刷机群从事标签生产;结果,人数不到全厂1/4的标签车间却创造了占全厂60%的利润,实现了老书刊厂向社会产品的成功转型。

    一方面困境难熬,一方面又充满希望;根本之路在于摆脱传统印刷的束缚,实行改革创新;这就是印刷业的现状与走势。不适应者倒下是必然,脱胎换骨者定能踏上坦途获得新生。
有诗两句,道出了印刷业的明天:“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行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