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刚过,但并不代表一切都要有新的起点。有些未完成的工作仍在继续,有些未攻克的难题仍要坚持。绿色印刷转型,就是这样一道长长的坎。
回望2014 四面楚歌
其实书刊印刷今年的发展混沌之势,一开始的关键词是"转型、发展",会员们反映现在不是考虑长远问题的时候,迫切的是解决如何吃饭、如何生存的问题,于是关键词改为了"生存、转型";可另一拨书刊印刷企业提意见,难道书刊印刷的出路只能是转型吗?为什么不能在现有业务上坚守?最后在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的再三考虑下,关键词调整成为"生存、转型、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转型是寻找适应市场的定位,将书刊印刷深入发展,度过寒冬。
关于书刊印刷2014年的发展情况,作为中国印刷及设备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书刊印刷巨头企业北京利丰雅高长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郭健最有感触,他在发言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2013年的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会员大会特别邀请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印艺事业部总经理加藤,他介绍了比中国早一点进入冬季的日本书刊印刷业的情况。没想到间隔时间如此之短,从2014年3月开始,我国中小型书刊印刷企业的活件量大幅下降,到下半年,即使大中型书刊印刷企业,也面临赢利能力大幅下降的巨大压力。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年6月在深圳举办的《鹏城论道:南北书刊印刷论坛》上,作为演讲嘉宾的沈阳天泽总经理蒋朝旭提出了书刊印刷业的危机正在从隐性向显性转变。而到了8月的书刊印刷调研活动中,蒋朝旭已经成功转型成为小额信贷企业家,据说收入颇丰。而此次会议上一个成功案例的代表,铁道出版社印刷厂厂长崔国强,他在任期内将一个亏损达千万元的国有老厂发展到目前年产值1.7亿元,可即便如此,书刊印刷仅有2000万元产值,业务早已边缘化。
2015从中国银联招标座谈会看趋势从加工向服务转变
在2015年,印刷企业的管理者必须继续在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印刷企业生存于市场的关键在于能帮助客户成长,如能让客户感到离不开你的帮助,那就成功了,唯如此,企业才能伴随着客户的成长而成长。
在新年来临之前,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为改进银联标志的印制质量召开座谈会,征询改进意见。3家多年来为他们承印产品的规模印刷企业应邀与会。会上,银联分管印制的负责人提出,现在的标贴存在着红色在强光照射下易褪色、与不干胶印品在粘贴后容易起翘的问题,希望供应商能够就改进该产品质量、维护中国银联的市场形象提出建设性意见。结果,除了一家单位拿出了使用纳米油墨印刷的标贴给客户参考外,其他厂商均默默无语,拿不出任何方案。为此,该负责人只能要求这家唯一拿出方案的企业在一周后提交书面报告。
从如上现象看本质,长期以来,印刷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加工型生产企业,客户要什么,企业就按照客户的要求做什么,竞争大都表现在价格、质量、周期上。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定位要从已习惯了的加工生产型转为现代服务型,不再像以往“以产品为中心”,而应该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地帮助客户改进工作,将帮助客户成功作为服务的本质,印刷只不过是实现上述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意识到新时代企业角色发生的变化,那他们应该主动关心客户的产品,有分析、有建议,不仅是在客户发问时帮助客户解决产品存在的不足,而应该是在客户尚未意识到问题时,主动向客户提出改进建议,让客户意识到印刷企业的存在对维护自身品牌的重要作用。
拥抱互联网积极开拓电子商务与深耕细作
互联网是数字时代的产物,“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讯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B”(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本已熟悉的一个时代的结束。
现在越来越多的IT人才开始进入印刷领域,为印刷业带来了崭新理念。印刷人已经意识到大数据是掌握在手中的重要资源,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地开发利用。现时,他们或是运用云计算技术开发出自己的网站系统(APP),一改以往单一制作纸媒的业态,为超市引进更多的客流;或是积极开拓电子商务,发展网上接单、网上交易。甚至有IT精英发出为什么印刷就不能从第三方手中去挣钱的疑问,这让人震惊。或许在数字时代一切真的都有可能,印刷人也需要有互联网思维。
10万余家印刷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能迈出大步的毕竟是少数,对绝大多数的市场补缺者与追随者而言,他们自然要关注时代进步、顺势发展,但向管理要效益是最现实的做法。
做服务于人的印刷不易;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市场变化印刷企业要去应对不易;在全球经济没有本质好转的大背景下,印刷业要求得自己的新生自然就更为不易。但混沌中不乏亮点,他们代表着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