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刊报业务有升有降,电子媒体的冲击是主要原因,电子媒体造成书刊印企的产能供大于求,但真正改变印企业态的不是行业竞争,而是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书刊印刷业逐渐在尝试融合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技术,在国家出版传媒集团的政策导向下,各地逐渐形成以出版社、新华厂、新华书店供应链体系为主的供应链,这种整合逐渐显现出价值,未来面对出版传媒行业转型时,综合优化运营供应链成本的竞争力提升后,会有更好的行业机遇可以挖掘。
书籍印刷仍有相当发展空间,一方面是教材教辅的强力支撑,另外儿童教育益智类书籍增多。随着电子胶片技术开始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一方面减少了盗版教材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材的印刷品质提高。目前书刊印量预计受到电子书的冲击会逐渐显现,但是一些出版社开始注重选题特色化和连续化,而印企开始注重书刊的艺术化和立体化,使得书刊的附加值可以得到提升,受大众的欢迎程度也开始增加。
期刊印刷虽然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但婴幼儿期刊得到更多关注,教育市场的机会更多。由于目前大屏手机和Pad类产品对视力尤其是青少年视力的影响较大,所以纸质书刊在下滑后开始走向平稳发展。
新趋势
休闲书店
书刊发行渠道方面,实体书店减少趋势依然明显,但是也有24小时书店等亮点出现,读书开始与休闲和思考进一步联系,变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麦当劳等地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各种咖啡店和时尚场所中,书籍与咖啡相伴,茗茶品书已经渐成时尚,多元化的经营使得传统书店业务不再单一,业务实体书店持续发展运营提供了新思路和营收方式。电商依然把书刊作为一个重要的销售品种来运营,而且更多的出版社开始在电商平台开店,使得电商作为书刊销售渠道所占比重加大。
深度书籍
有深度内容的书籍开始得到关注和认可,快阅读逐渐往手机和Pad等移动媒体迁移的同时,对于深度思考和学习用的书籍开始明显得到更多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各大出版传媒集团纷纷上马数字设备满足按需印刷的需求。一些书刊传媒集团开始在书店内放置按需出版设备进行新业务尝试,而且利用互联网技术,一些新颖的出版筹资形式如众筹出版已经出现,事实上欧美的个性化按需出版在小众专业图书领域取得了爆发性的书刊种类数量增长,弥补了平均印量下降带来的总印量下降,相信在国内也会有出版企业会尝试。
与文化创意业实现接轨
书刊印刷与文化创意业实现接轨。目前各地书刊印刷企业逐渐从都市中心外迁市郊减少成本压力,腾笼换鸟后,由于核心客户和业务仍集中于市中心,在市内原址上,各书刊印刷企业纷纷建立文化创意园和数码服务窗口,将印刷和创意文化相结合,将印前和数字印刷留在城内,传统印刷业务外迁,形成新的业务接单模式和分布式生产方式。
与文化全媒体融合
印刷产业逐渐和文化全媒体融合。2013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广电部合并成后,包括中国印刷公司在内的一些印刷企业进行了更名,就如苹果电脑公司改称苹果公司一样,印企开始顺应趋势潮流,成为信息时代的综合型文化公司。他们换的不仅仅是书刊印企的名称,更主要是让自己的经营业务变得广泛而更具时代性。
民企崭露头角
民营书刊印刷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他们以灵活的业务手段,高效的生产管理获得快速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中佼佼者如雅昌在文化产业如鱼得水。文化书刊和专业书刊成为民营书刊印刷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技术动向
书刊印刷企业开始使用数字码技术来满足按需生产需求,实现混合印刷,出版社及相关印厂引进多条卷筒纸喷墨生产线,单张纸激光生产型数码设备也被广泛使用,各地的数字印刷园发展迅速。
多元化
书刊印刷企业开始多元化运作,购并合适的企业如包装企业、标签企业,涉足多元化业务领域,如江西新华入股昆山立华进入包装行业等。通过资本运营实现向依旧保持高速增长的细分专业印刷市场转型。
云印刷
书刊印刷企业对云印刷等新兴技术和营销的关注度增强,比如凤凰印务、河南新华、河北二新华,开始谋求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变革的实施落地工作。书刊印企对供应链和客户需求的思考逐渐深入,不仅做生产,而且要为客户提供服务,并从供应链中获得利润的思路开始增多。各地云印刷基地建设进入新的发展实施阶段。
艺术品复制
艺术品复制成为书刊印刷的新关注点,例如北京翰墨轩开业,宣纸龙鳞卷开始作为礼品书销售。随着文化产品的新发展,书刊印刷进入新的艺术品复制领域。随着大众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提升,高端书刊逐渐有艺术品化的趋势,这使得艺术和影像类小众专业书刊日渐增多。
按需印刷
书刊印刷企业开始注重提升运营效率,逐渐从以生产为核心转向以订单为核心,一方面是受其引进的数字印刷设备的按需印刷时限要求逐渐改善的影响,一方面是市场供大于求的竞争压力导致。报业开始尝试在轮转机上加装喷墨头,实现可变促销,像深圳报业集团和天津今晚报集团正在做类似尝试。个性化报纸的探索也成为行业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