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当前的这个最大的阶段性特征,我们亟须认清它、适应它,才能准确把握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然而在这样重大的转变面前,有些同志却是人在“新常态”心则“不在状态”——或是“不适应”,高速增长下的长袖善舞,变成了“换挡期”的束手无策;或是“没方向”,离开了土地依赖这样的要素驱动,不知道抓什么好;或是“没情绪”,过去曾经有过的高昂的“精神状态”,现在却变为情绪低落、心绪灰暗,甚至唉声叹气、坐以待“滑”。更为严重的是在某些同志中流行的“不担当”和“无所作为”的倾向,更值得我们注意。
新常态下要有“好状态”,首先要认识新常态的新实质。我们所说的“新常态”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是沿用西方在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后对欧美经济艰难而缓慢复苏过程的那种“一低两高”的描述,而是我们所凸显的“三化”,即增长速度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十分明显,我们所说的顺应“新常态”,既不是再一味地追求高增速,也不是无所作为,任其沉沦,更重要的是把重点更明确、更突出地转换到改革上来。可以这样说,“新常态”的本质,不是低速,也不是守稳,而是改革,是“按下深化改革快进键”,向改革要发展新动力,向市场要中高速增长的活力。我们要把改革作为“新常态”,改革的过程本身也要常态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是不要速度,“稳增长”仍然是前提;淡化GDP增长具体目标,不是不要GDP,而是发展动力要转换,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从一味拼资源、拼速度,转为向改革要新动力。一方面,速度降下来,往往是改革的好时机、好空间、好窗口,被高速度掩盖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各方对于改革的共识更加迫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精力集中到改革上;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盘根错节,各类关系错综复杂,尤其需要我们的担当。如果说,我们已经淌过改革的“浅水区”,那么现在面对的就是激流和险滩,如果说“皆大欢喜”的增量改革已经基本过去,那么现在的改革就是更为深刻的利益调整,就会深深触及包括体制内在内的“既得利益者”的“手中权”和嘴边的“奶酪”。深化改革的突出特点,强烈呼唤无所畏惧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改革的问题上,我们决不是“无可作为”更不能“退避三舍”,而要拿出当年“敢闯敢试”的“好状态”,不怕碰体制,不怕动格局,不怕触利益,不怕得罪人,当好“新常态”下新一轮改革的弄潮儿和先行者。
有些同志眼中的“新常态”,并不只是经济的,还伴随着“政治新常态”,这也没有错。有人叹息,反腐也好、纠风也罢,何时是个“头”?似乎成了他们“情绪不好”甚至“不在状态”的原由。说反腐纠风成了“新常态”,也对,腐败不可能“终结”,反腐永远在路上;“四风”更是树倒根在,蛰伏一时、伺机反弹有之,变相转移、顶风违纪也有之,“反四风至少抓五年”,说明纠风也必然是常态,不要指望过去那时一阵风刮过“涛声依旧”的历史再重演,不要抱侥幸,不要有幻想,也不要满腹牢骚,更不要说什么“人心惶惶”,如果你不腐败,慌什么?其实,对于反腐的”严打“和对于”四风“的”高压”态势,既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常态”,更是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回归到“执政党”的本来面目和“人民公仆”的原来意义。一方面,当官本来就应当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只为远离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游戏人生的享乐主义和玩乐放荡的奢靡之风,才能适应清廉、清白甚至有点清苦的为官“常态”,做一个“本该如此”的清官和能吏;另一方面,党有宗旨性质,党内生活有准则规矩,只有扫除拉帮结派的山头主义、人生依附的宗派主义和明哲保身的好人主义,那种“逆向淘汰”才能杜绝,好人才能心情舒畅,能人才能脱颖而出,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朗成为“常态”,每个健康的细胞才能健全地发育茁壮地成长发展。
现在有些同志“不在状态”,似乎还有一种顾虑,说是不是不想担当,而是怕“动辄得咎”,怕冲在前面结果“把自己也弄了进去”。这种担忧其实是不对的。第一,“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个体、包容个性”,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一些地方还专门为允许“试错”立了法呢!事实上,纯粹因为改革失败而被问责被处罚的案例,近年来你真的看到过吗?第二条,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摆正摆好“干事”与“乾净”的关系。“乾净”才好“干事”,更是“想干事、干大事、干成事”的前提。“试错免责”的前提,一是自身清廉,不进腰包;二是尽心尽责,不渎责任,如果因为自己不“乾净”而“得咎”,那并不是因为“担当”----他也无法“担当”、“担当”不起。不久前一位省委书记上任,总书记送了三句话,一是“对党忠诚”,二是“自身乾净”,三是“勇于担当”,这三句话应当成为所有党员干部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在“新常态”下有个“好状态”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