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不但有着“采珠之地”的美名,更是孕育了悠长灿烂的中原历史文化。十年前,安徽三联木艺包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三联”)便发端于此,成长于斯,在包装印刷领域稳扎稳打,勇往直前,如今已成为一家集印前设计研发、印刷与印后于一身的规模印刷企业。十年磨一剑,三联人用他们的智慧、勤勉和永不磨灭的创新激情,竖起了一座座发展的里程碑。
转型之年 波澜壮阔
审视安徽三联的发展轨迹,会发现,2012年,对公司而言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点。汕头东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注资,使安徽三联顺利建成了包装一条龙的生产线。同年,张斗良接受调令,从老东家汕头东风转入安徽三联任总经理。回忆当时的情景,张斗良话语中仍有掩不住的兴奋,“我们这一步走得非常关键。首先,解决了印刷设备的问题;其次,打通了从印前到印后的所有环节。安徽三联从此实现了全面自主生产,彻底摆脱了对外协的依赖”。
而回望2005年,丁梓峰(现任董事长)在创办安徽三联之初,“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经验,什么都缺”。那时候,丁梓峰带着40多名员工在租来的120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生产木盒,在如战场一般残酷的商场上,在一遍遍摸爬滚打中,生意渐有起色。可是好景不长。2008年,丁梓峰捕捉到了木盒市场萎缩的信号,但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安徽白酒产销量与酒包装之间的缺口。
众所周知,除了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江苏洋河之外,安徽古井贡酒也是跻身一线的白酒品牌,徽派白酒中,像口子窖、金种子、宣酒等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当时的产酒大省安徽,受制于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短板,大多数酒包装只能发到外省去做。丁梓峰瞅准了这个市场空档,决定采用“南术北调”之法取长补短,将自己心仪已久的技术和人才从珠三角地区引进到安徽三联,依托安徽白酒资源优势,大举进军酒包装市场。
对安徽三联来说,转型成败在此一举。2009年,灰板盒酒包装开始取代木盒,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安徽三联的成品库里。张斗良说:“当年,我们与高炉家酒共同研发制作的精品水晶包装盒,打响了安徽三联向酒包装和纸包装转型的第一枪。”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伴随高炉家酒走出千年古镇,安徽三联在手工纸盒领域突飞猛进。“安徽三联迎来了第一轮大发展。”张斗良补充说,“到2012年我调来的时候,企业营收已经从几百万元增长到七八千万元了。”
2012年,不啻为安徽三联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公司如期完成了面积60000平方米的三联包装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步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生产的正轨,毕其功于一役。
“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我们搞印刷机选型、烫金模切等后道设备选型、工厂搬迁、设备布局、建纸箱厂......从无到有,都是靠那时打下的基础。那一年,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张斗良字字铿锵,“那就是‘波澜壮阔’。”
玩转印刷 逆水行舟
2012年的盛夏,穿梭于各个项目之间的张斗良纵是指挥若定,但对那场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的印刷机选型会议,却万万没有料到。“那时还在老厂,我们几位总经理和总监与海德堡公司的代表一起考察设备性能、研究参数、选择配置、洽谈合作,每天都是从早谈到晚。”张斗良依然觉得,一切就如同发生在昨天。
“三联必须要有自己的印刷机,不然,我们就会一直受制于人。我们订单量这么大,如果让别人代工,不管是交货时间还是质量,都没有保障,一旦代工企业出了问题,我们也要负很大的责任。”2012年初,张斗良到安徽三联走马上任后不久,就与董事长丁梓峰探讨此事,在这一点上,两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
曾使用过海德堡设备的张斗良对这个德国品牌并不陌生,他相信海德堡设备是世界上最好的设备。但最终打动他的,并非仅仅是设备。对于海德堡独树一帜的一体化印刷解决方案以及全方位的售后服务,张斗良也是颇有好感。“最让我钦佩的还是海德堡的团队,不管我们提出什么问题,他们都能现场回应,耐心解答。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实话实说,不夸夸其谈,也不靠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这样的合作伙伴怎会不令人信服?“所以,谈了三天三夜,我们敲定了两台海德堡印刷机,一台速霸CD102六色加上光,一台速霸CD102七色加上光。后来,就连CTP和印前软件系统,我们选择的也是海德堡。”
从来没搞过彩印的安徽三联一下子上马两台海德堡多色印刷机,这件事迅即在安徽印刷界引起了轰动。同行中有人吃惊,有人羡慕,还有人等着看笑话,“他们说,你们三联能有这么大魄力?你们能玩得转么?”张斗良对此并不理会,他卯足了劲,准备放手一搏。
“印包装,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色差。客户对色彩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现在,最好的印刷机就摆在车间里,我们会不会用,用得好不好,这才是我们真正要重视的问题。”张斗良认为,企业要赢得市场认可,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质量说话,这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一环。安徽三联的发展速度很快,但亟需修炼内功,比如,在生产人员与设备的配合、规范化操作以及整体的品质控制方面,均有待加强。
三年前,从选机器到选人,张斗良皆亲力亲为。安徽三联的中层管理人员和胶印机机长绝大多数都是他从应聘者中一个个挑选出来的。如今,精益生产和6S现场管理已成为张斗良的工作重心。“我们还是要从基础抓起,严格按照标准去做,宁可把步子放慢些,也要把内部控制做扎实。丁董事长时常讲,创业者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逆水行舟,才能保持创新精神,力争上游。”张斗良坚定地说。
开拓疆土 步步为营
2013年,安徽三联继续践行创新,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通过了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审核,进入了其合格供应商序列,大步跨过了烟包领域的门槛。
安徽三联向烟包市场拓展,一方面是因为其酒包装业务受到高档白酒市场整顿的影响而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企业自身开拓市场的需要。最初,安徽三联与深圳某企业配合,专做烟包以及条盒的结构设计与后道手工作业,不久,他们的烟包设计获得专利,再往后,安徽三联不但能够独立完成烟包印刷,而且在方寸之间实现了更多工艺上的突破。
张斗良亲自带队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为赫赫有名的徽州贡烟“黄山(红方印)”卷烟提供包装设计与印制。200多年前,纪晓岚曾妙言“尝遍南北,独好徽之烟草”。今日,“黄山(红方印)”烟包如何集古色古香的徽烟文化和时尚大气的现代设计于一身?张斗良和他的团队为此绞尽脑汁。
“‘黄山(红方印)’烟包条盒的设计与印制是很有讲究的。”张斗良如数家珍,“我们采用表面带有纹路的特种纸,用来突出清朝皇家御封的红方印商标图案,但特种纸容易变形,所以在切和折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精确是第一位的。另外,我们在烟包表面整饰效果上也做了文章,光是烫金工艺就有两种,摸上去很有质感。条盒里面的细节就更多了,怎么保持盒子的平整,内上盒、内下盒和围条怎么搭配,怎么起墙,棱角如何对准,条盒怎么粘,用什么胶水,内部如何抽湿,怎么降低VOCs排放......”当中的点点滴滴,既融入了安徽三联研发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支撑着企业平稳渡过了从酒包向烟包业务的“微转型”时期。
“现在,不只是‘黄山(红方印)’烟包,黄山品牌旗下的新制‘皖烟’‘迎客松’等烟包都交由安徽三联印制。”经过这两年的调整,安徽三联烟包业务已经开始超越酒包业务,占企业销售额的60%之多。但三联人并不满足于此。董事长丁梓峰明确指出了安徽三联今年的发展方向及工作重点:与内蒙古卷烟厂合作,开发新品并引领烟包工艺创新;与外省白酒品牌合作,共同开拓酒包市场;进一步研发防伪技术和工艺,继续推进二维码在烟包和酒包上的应用;通过进入奶制品包装市场、启动复合纸生产项目等,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产业链的延伸。张斗良笑着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表现不错,今年的销售目标是3个亿,我们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
做大做强 厚积薄发
对于未来,安徽三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018年上市。这些年来,企业年销售增长率高达40%-50%。“企业发展越快,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就越要跟上。为什么搞精益生产、内部控制、现场管理?因为我们志在2018年的IPO。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以上市公司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张斗良说。提到人才梯队建设,张斗良不由得想起:三年前,企业陷入人才紧缺的窘境,他不得不亲自面试每一个部门的经理级员工。三年来,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研究人才培养课题。“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个人、对企业来说都是好事。各级管理人员培训、技术骨干培训都要做。我们的经理人就需要回到课堂做学生了。”
一方面,是以灌输理念为主的培训,另一方面,则是严以修身、率先垂范的领导风格。张斗良接着说:“很多管理上的事情其实是极朴素的,比如说:让正确人去做正确的事;不要把自己说过的话当成好像做过的事;做事情是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定要以上带下、以上率下、以上推下。”
热爱学习的氛围、保持“空杯”的心态、永不停歇的创新、身先士卒的风范,丁梓峰、张斗良带领着年轻的三联团队,享受着这样的成长。“2018年IPO是安徽三联的大方向,我们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所以,我们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而且,一定要为这个目标设定期限。”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开拓进取的三联人,正在续写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和辉煌未来。
(摘自2015第10期《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