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9月开学季的到来,2016届高校印刷专业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去哪儿”的年度大戏也落下帷幕:他们或是继续深造,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或是深耕一线,积攒经验厚积薄发;或是走向企业研发岗位,将知识转化为实战经验……如何面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能否将知识转为工作成果?对未来有哪些期许?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3位印刷专业应届毕业生,以期从他们的故事中了解些许就业现状。
项目研发
印刷科技公司研究员
郭长龙:钻多深就能走多远
若要问印刷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在求学近三年里都做了什么,他们大多数会用“做实验”三个字来概括。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在很多人眼中可能稍显乏味,但对他们而言,这是学习攻关的基础。而在毕业之后,继续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往往是他们的不二之选。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16届硕士毕业生郭长龙就选择了“换个地点做实验”。
郭长龙目前就职于苏州一家太阳能电池板丝网印刷的科技公司,主要从事油墨成分的研究。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郭长龙大部分时间都与实验室相伴,并跟随导师完成了若干项国家级和市级的重点科研项目。“由于经常要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需要一直泡在实验室,有时到了关键节点,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郭长龙告诉记者,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也为他的求职增添了不少砝码。去年10月求职季时,凭借丰富的个人履历和参与科研项目的背景,他顺利通过了几家企业的初选、网上笔试、电话面试和视频面试,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工作单位。
虽说是“换个地点做实验”,但初到工作岗位,郭长龙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研究生理论知识丰富,但与实际生产结合的经验欠缺;科研项目经历丰富,但实际操作经验欠缺……郭长龙说:“不熟悉整个行业,理论知识无用武之地,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过万事开头难,郭长龙努力适应着新的环境和身份。在工作过程中,除了与本部门的前辈进行交流汲取经验外,他也常与销售人员交流以了解市场与客户的实际需求。“不能总站在实验台前‘闭门造车’,成本与客户需求是实验中必须考虑的要素。”郭长龙说,每逢周末他还会参加一些行业内的学习和交流,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发展态势。从不适应、调整心态到学习、交流、思考,近6个月之后,郭长龙对工作的把控有了起色。
从北京到苏州,很多人都会对郭长龙的毕业去向打一个问号。事实上,选择苏州,郭长龙做过不少功课。“虽然是二线城市,但其印刷业的发展丝毫不弱于北上广。随着环保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未来势必会有很多大型企业转移到苏州,今后发展潜力巨大。”郭长龙告诉记者,印刷专业的学生眼光要放长远,不要一直局限于传统印刷,也不要抱怨就业环境,自己能在行业里钻多深,就能走多远。
车间一线
印刷企业生产车间员工
周善迪:厚积才能薄发
许多工作时间不长的人,都有过这种想法,每天都在做一些难度不高、简单重复性工作,真是大材小用了。但是,刚毕业的学生“大材”何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印刷设备及工艺专业的周善迪深有同感,所以在今年毕业后,他应聘到一家上市印刷企业上海分公司的生产车间负责开工程单,从一线干起。在他看来,年轻人只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积攒实战经验,才能更好更快地成长。
根据客户需求,将客户的基本信息、纸张要求、印前、印中、印后工序要求及成品工序核对后整理生成工程单,发给生产部门。这是周善迪每天的工作内容,看似简单,却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他还需要负责拼版工作。“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印刷品的拼法,全开、对开、四开的印刷设备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周善迪说。
“刚开始做这个工作时,第一感觉就是‘蒙’,这么多东西哪能记得住。”但是凭借科班出身的底子,通过不断的操作实践及向老师傅请教,由生到熟,周善迪逐渐在工作中独当一面。虽然工作上如鱼得水,但他也坦言,由于学生时代养成的拖延症,经常会让他在工作中由于赶时间而焦头烂额,克服拖延症、赶早不赶晚是他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学到的重要一课。
从去年秋季招聘会上投简历,到几轮面试、进入公司实习,直至最终留在这里,已经过去了近一年时间。翻阅周善迪的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他经常在深夜发出的内容。12小时工作制、双班倒、一周休一天,工作确实辛苦,但周善迪对自己的选择异常坚定,“虽然一线辛苦,但这却是离实际生产最近的地方,是最能积攒经验的地方,厚积才能薄发。”
积累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之后,周善迪还是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创业。他表示,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他会投身到创业大军中。“现在行业竞争激烈,加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相信我也可以找到一条差异化的创业思路,在夹缝中生存下去。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周善迪的言语中透露着90后的韧性和坚持。
继续深造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
国政: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选择继续深造是当下很多应届毕业生的选择,或出国留学,或读研读博。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可以“暂避锋芒”,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更深入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但国政不这样认为,作为北京印刷学院2016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今年春季学期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则是出于对专业和科研的热爱。
目前正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攻读先进力学与材料方向博士学位的国政,早在研究生期间便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上发表过署名文章。在同学眼中,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国政对记者说:“攻读博士是我从小的梦想,加上在研究生期间与北大合作的研究项目成果让对方老师印象深刻,所以我很早就跟着北大的老师一起做实验,毕业后便留在北大读博了,没有考虑过就业的问题。”
“读博士不痛苦就是不合格的。”国政坦言,每天晚上11点前离开实验室的几率很小,通宵实验也时常发生。“有一次到了出成果的最后阶段,为了准确记录关键数据,我和师兄师姐们在实验室里足足呆了一周!”谈及此事,国政记忆深刻。但国政认为,有突破且新颖的实验结果都是“熬出来”的,不仅要耐得住寂寞与枯燥,更要学会从中寻找乐趣,享受孤独,这样才能调整好心态,不急不躁。除了需要长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实验成果的科研压力也是摆在他心头的大山,因为无论哪个标准,都要求必须在领域内有创新点。“在SCI发两篇署名文章是北大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我们老师的要求更为严格。”不过,国政对此并没有怨言,他说:“老师要求越高,自己未来走的弯路会越少,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现在的博士,国政的求学之路都没有离开过印刷这个行当。他认为,传统印刷的市场虽然越来越小,但印刷的应用却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油墨材料与不同的行业结合会扩展出数量可观的应用途径,印刷业孕育的市场价值是难以估计的。“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在美国已经有了企业通过印刷大规模量产太阳能电池板的案例。”国政说。
博士毕业后,国政打算先到企业工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如果有机会,他还想去国外攻读博士后,研究发达国家印刷材料的应用现状,再回到国内高校教书。“不过我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扎扎实实做好我的实验,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国政如是说。
采访结束已是深夜12点,但国政仍继续在实验室观察他的瓶瓶罐罐。“今晚又要睡在我的‘第一宿舍’了。”他调侃道。